銘記與遺忘(三):二戰 • 中國

banner03

 

德國政府的認罪和日本政府的拒不認罪,固然可以將其局限於政治外交、國家利益等外在領域,但應該看清這兩個國家對歷史罪行的不同取態,實質上是不同信仰所導致的影響,不能僅用文化甚至種族的不同來加以二分化。因為德國今日仍有新納粹的死灰復燃,日本也有不少政界和民間人士包括二戰老兵,為自己民族在戰爭時期所犯下的侵略罪行而深深懺悔。2008年本人到日本東京參加東亞基督徒學生大會,在會場入口處看到條桌上擺有日本基督教會用中、英、韓、日文列印的謝罪書。會上,又有日本老牧師專程趕來向來自東亞各國的與會者道歉。

面對歷史傷痛,作為受害一方的中國人該當如何呢?饒恕當然對於當事人尤其是受害一方來說異常艱難,但無疑饒恕可以使人從痛苦中得到釋放。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英國電影《戰俘》,描寫的就是一個在修築人稱“死亡鐵路”即泰緬鐵路中,受盡日軍折磨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英國軍人,在戰爭結束後仍難以從心靈的創傷中恢復,最終回到緬甸,找到折磨他的前日本皇軍,二人在謝罪和饒恕中重新建立關係,從而開創嶄新人生的故事。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紀念碑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紀念碑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萬人坑展廳外,赫然一副對聯引人深思:“不為復仇誓言銘記南京歷史遺訓,為了大愛志願謀求世界和平永續”。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倡議!我們可以選擇饒恕與和解,但仍會銘記那段歷史。饒恕並不意味著遺忘,記憶塑造我們的身份,使先人獲得尊重和安息,而和解則是為了擁有美好的明天。南非聖公會主教圖圖寫過一本書《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記述南非如何在經過種族歧視的罪惡之後重建社會,方法就是以真相換和解。圖圖舉出許多事例,親身見證施暴者在講述所作所為的過程中天良發現,向受害人認罪懺悔,而受害人則在淚水和傾訴中得到安慰,放下仇恨與報復的心表示寬恕。人種什麼就收穫什麼,種的是仇恨和憤怒,收的就是暴力;種的是愛與饒恕,收的就是和解與平安。人們需要通過恰當的途徑最終與過去告別。圖圖說:“我們在自己國土上的經歷令人寬慰。人們表現出真正高尚的寬宏大度。他們寬恕罪惡、放棄復仇的意願實在令人敬佩。他們把自己從受害者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不再心懷怨言,死抱住創傷不放,從而開創嶄新的人際關係。他們給予罪行的製造者以機會,從內心的愧疚、憤怒和恥辱中解脫出來。這樣便形成了雙贏的局面。”最後,圖圖主教在中文版前言中特別對中國讀者說出一句肺腑之言:“中國如果能夠妥善處理往昔的痛苦,就會成為一個更加偉大的國家。沒有寬恕,真的就沒有未來。”[1]

 

註釋:
[1] 德斯蒙德.圖圖:《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文版序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頁1-2。

 

上篇:銘記與遺忘(一):二戰 • 日本
中篇:銘記與遺忘(二):二戰 • 德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