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7月國民教育爭議以來,不同價值觀的衝突陸續湧現,各方面的爭議持續不斷,令香港社會嚴重分化、撕裂,甚至對立。社會的撕裂和對立一旦長久,無疑將造成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兩周前(6月13日)反新界東北發展示威者對立法會的衝擊,令不少人擔心這或許不只是一個突發的個別事件,在今日的形勢下,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以至於對立法會的不滿和不信任程度,確實很容易令一個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成為新一輪衝突的導火線,甚至令衝突急劇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今時今日教會不能倖免,同樣要面對社會爭議帶來的各種衝擊,同樣要處理群體分化的不同危機。教會逐漸意識到, 教會原來不可能完全置身在當今社會的張力和矛盾之外。這不只因為教會是社會的縮影,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會反映整個社會的現實,更因為福音與社會、信仰與政治,本來就是不可切割的一個整體。
2017年的特首普選是香港政制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過往一年半以來,政改爭議漸趨熾烈,並具相當的爆炸性。不少關心香港的市民為此憂心忡忡,唯恐一旦處理不當,整個社會將會付出極沉重的代價。不少信徒因此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正確地以信仰回應。許多教牧亦感受壓力,大有進退維谷之慮。
在政改爭議中,教會面對一個兩面的挑戰(two-fold challenge):一方面,對內對信徒的牧養:在同一間教會裡有不少對政改持不同而且完全相反意見的弟兄姐妹,他們當中很多是很認真的、委身信仰的信徒,教牧應該怎樣、可以怎樣牧養他們;另一方面,對外對市民的見證:傳媒總喜歡把教牧(或教會)歸邊,要麼佔中,要不然反佔中。然而,教牧是否只有被動地讓傳媒拉著鼻子走,或者可以積極地思考教會對外對市民應有的見證。在政改爭議中,教會可以如何體會並表現出信仰的實踐意義,如何實踐愛、實踐合一,實踐公義,實踐與香港人同行。
教會對人的關懷是全人的,教會對香港的關懷應該是全面的。信徒和教牧自然會討論政改、當然可以討論政改,但我們沒有必要讓政改完全佔據我們的議程。教會對香港的關懷不應該被約化為支持佔中與否、公民抗命與否。教會的牧養和見證應該是更全面、更長遠的,教會應該關懷香港的遠景,為下一代發聲。教會必須相信香港確實有美好的前景,並願意為這願景與全體市民共同努力,竭力構建一個以法治、公義、民主、寛容和仁愛為基礎的社會。
早年深受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的影響,過去這十多年,我見到在華人教會中,許多人都朝向建構具有整全與全人(integrated and holistic)均衡向度(dimension)的靈修觀。在多變的世代,聆聽港台教會的需要,許多認真的弟兄姊妹與牧者渴望從神學與聖經許去思考與判斷公共議題。對他們而言,所關注的議程可以因人而異,結論與最後採取的行動可以有不同方式,但是,他們期待有引導與有視野的啟發。對許多當代的神學反思者,如何以信仰來思考公共議題,以神的國度來洞悉現今的世代,將影響教會的靈修深度與廣度。為那些在眾聲喧嘩中,思考有理據的分析而背後又有清晰神學的角度的努力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