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信仰 • 哲學
知行合一
當人處於爭議焦點,受各方勢力脅迫,在多重壓力下,並不把公義只放在嘴邊,仍能在真實處境中,把所申述的公義實際地活出來,這才能真的說是懂公義。因此,「行公義」的根本原則是「知行合一」,實踐的公義與我們聲稱的公義理念是相符的。
合乎聖經的時代呼聲
公民抗命及民主憲政或許不是聖經時代的基督徒會用以實踐公義的方法,但只要公民抗命及民主憲政不違反聖經的中心思想,並是當代信徒沿著聖經演譯的歷史軌跡而達致,就與聖經是相容的。
在公義的路上遇上復和
復和與公義非但不是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兩個概念,真正的復和是必須擁抱公義才得以成就,公義是復和的基礎,而復和則是公義的目的。
聖經的時代意義
無論經過多少歲月,即使山河都轉動了,人的本質仍然不會改變。什麼是公義及如何實踐公義,都必然涉及如何理解人的本質。從聖經明白人的本質,就更知道如何在轉變的世界中把信仰真實地活出來。
公義路上沒有敵人
在「行公義」的路上,只要我們不把其他人視為仇敵,就不用對自己要求那麼高,「要愛你們的仇敵」。但若真的要嘗試去愛仇敵,只要我們相信即使在現世未必能完全實踐公義,公義的神在終結的日子必會審判一切不義的,就可能覺得也並非是那麼難的。
看這制度暴力的受害人
耶穌是制度暴力的受害人。他選擇遵行上帝的旨意,走一條甘願承受痛苦、犧牲乃至死亡的路。按照當時猶太人和羅馬人的標準,耶穌走這條路是愚蠢的、失敗的、無用的。猶太本土派和羅馬統治者對他都嗤之以鼻,可是,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耶穌之路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力是何等巨大深遠。 為何耶穌的犧牲之路可以有這樣大的力量,改變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人類歷史?因為復活。他是今天仍然活著的神,是通往真理和永恆的道路,是豐盛生命的泉源,是與我生死攸關的信仰抉擇。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受苦路
從耶路撒冷舊城通往各各他山頂的受苦路到歐洲信徒家鄉小山崗上的十架苦路;從戶外小山到教堂內部空間的行進、朝拜;從公共空間的宗教活動到信徒私密的個人祈禱,耶路撒冷的受苦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兩千多年來信徒心靈的朝聖之路。
「甘」心洗腳
洗腳不單是「謙卑」的記號,也是「愛到底」的操練與實踐。當世界各國都在籌算如何把問題掃到鄰家後園時,唯有十字架那份世人看為愚拙的愛,才可叫人甘心去愛,而且愛得心「甘」,因為作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耶穌的身上。
愛與公義
「愛人如己」與「行公義」實是銀幣的兩面。「愛人如己」是視其他人都是如自己一樣,都是享有尊嚴的人。「行公義」是建立起公義的制度,讓人可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沒有公義的愛,不是真愛;沒有愛的公義,只是形式而非實質的公義。要「愛人如己」就要「行公義」,而「行公義」必是出於「愛人如己」。
苦傷道上的祝福者
在現實而平凡的日子中,人需要學習接受與承載人生的殘缺,容許生命有一條十字架的苦傷道。這意味著在離棄、羞辱、暴力與不公義的世界中,可以受傷、可以痛楚,但寧可自己吃虧與承擔,卻不放棄對他人生命深切的珍惜與尊重。
- « Previous Page
- 1
- …
- 7
- 8
- 9
- 10
- 11
- …
- 19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