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信仰 • 哲學

作惡的,與上主作對;與上主作對的,上主也會與他作對
// 作惡的,並非只是與無權無勢的人作對,或只與人民作對,而是與上主作對;行惡事與上主作對的,上主也會施行審判與他作對。換句話說,行事向上主是 קרי 的惡人有禍了,因為上主同樣也必行事向惡人是 קרי 的。 // 《聖經》信仰的仁慈上帝也是公義的上帝,祂雖然有憐憫,樂於寬恕,卻不任憑作惡的人持續逍遙法外,因此,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持續作惡、不肯悔改、心裏剛硬有如法老的人,遲早必要落在上帝可怖的審判中。 // 在撕裂和暴力中受苦,生活在謊言中的人往往覺得上主似乎離他們很遙遠,似乎已經忘記了他們,上主的沉默對於他們來說最為難受。難道上主真的忘記了他們,遠離不顧他們,任憑惡人肆虐猖狂?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作惡的,與上主作對;行惡事與上主作對的,上主也必會與他作對。黑夜愈來愈深,黎明也不會太遠,惡人若不悔改,審判一定會到來!//

聖週六的寂靜
// 沒有聖週六的寂靜,就沒有第二天的榮耀的復活,沒有深入上帝最深處的沉默,就沒有穿越死亡的復活的能力和喜樂。原來上帝並不永久沉默,號筒即將吹響,祂要叫耶穌從死人中復活。 // 如果我們急不及待地就從十架受難即刻跳躍到復活,如果忽視了甚至未能認同聖週六的敘事,那我們實質上就是拒絕嚴肅地面對耶穌的死亡的真實性,以及門徒一切的希望都因耶穌死亡的幻滅。如果教會的生命無疑是建基在十字架的敘事和復活的敘事上,難道不也同樣建基在聖週六的敘事上嗎? // 復活固然是鐵一般的事實,但聖週六往往或許更為貼切地反映了信徒和教會的生命實況。 // 全然信靠就是在上帝的沉默要忍耐等待;要安息,要知道祂是上帝!

十字架的弔詭:上帝與人最遙遠抑或最接近的距離?
// 只有以信仰群體的方式在這世界上活出基督,這才是教會對基督的唯一認識,只有當信仰群體在自己的生命裡塑造出基督所給予的召命時,教會才真正具有對基督的具體的主體性知識。只有在邊緣和苦難的人中,我們才可以看到基督。 // 一個在苦難當中的人無法理解上帝為什麼離自己這麼遙遠?即便如此,十字架的弔詭就是:其實人們真正最難理解的是,就在苦難中,上帝不但沒有離開,甚至比以前更為親近! //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在十字架的苦難中,我的上帝,祢與人的距離究竟是最遙遠呢抑或最接近? //

鄉土悲情盼復活
真正的家,就是一個永遠有人在意你的地方,你知道你自己是屬於他們當中的一分子! 面對疫情的蔓延,蘭林人邀請我們重新體驗十架恩典與復活大能,將悲情向上帝發出,仰望看顧孤兒寡母的上帝,也把盼望寄予上帝。蘭林人帶著復活的盼望,即便壓傷,仍然放膽訴說祂的真實臨在,即使燈光微弱,也繼續見證真光必然照耀。

沒有棕枝的棕枝主日 和平之君仍然進城
耶穌如何面對苦難和死亡呢?他沒有政治正確、噤聲自保,也沒有委曲求全、奴顏卑膝,更沒有以暴制暴、以惡還惡;相反的,他以憐憫的眼淚和寬恕的懷抱迎向耶路撒冷的詛咒和惡毒。他以和平之君的身分昂然進入耶路撒冷,毅然披上紫袍,戴上荊棘冠冕,步上十字架寶座。耶穌沒有逃避苦難,反倒深入其中,以致於死,並從死裡復活,把十字架化為上帝新創造的生命能力。

本是塵土 定睛耶穌:肺炎肆虐下的大齋期
《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作為耶穌基督的信徒,我們與第一世紀的信徒一樣,免受強大,成功、現代的社會病毒的感染和侵襲的方法只有一個:「仔細思想忍受罪人頂撞的耶穌」、「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簡言之,即「定睛於耶穌」。

大屠殺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個被截斷的歷史、被奪取的生命
大屠殺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個被暴力截斷的歷史,被極權奪取的生命。⋯⋯猶太民族拒絕忘記被屠殺的同胞。猶太人教導人類,不要忘記大屠殺,不要忘記每一個被屠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被截斷的歷史,以及不可被抹煞的身分。

主顯節(Epiphany)的大喜樂和奧秘
// 這就是 Epiphany,是福音奧秘的一個重要啟示:耶穌的降生絕不是一個地方宗教或民族的一小步,而是所有人類的一大步。// // 主顯日總是帶著一種特有的神秘和歡樂色彩,慶祝三個智者自東方蒞臨伯利恆向聖嬰耶穌朝拜,這是聖嬰首次向外邦人顯現,象徵外邦人也在福音的敘事中,因為一直到現在,彌賽亞的來臨只是關乎被稱為選民的以色列人的事,然而,突然間,很神奇地,有三個外邦人自覺地感到這聖嬰的來臨竟與他們也有關係。 // 聖嬰的誕生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極為美好的事,這是聖誕喜樂的客觀事實基礎。然而,人們對這客觀事實的反應卻可以完全迥異。三智者認識到聖嬰是新生王,帶來救贖的新國度,這是主顯節喜樂的主體認知基礎;相反地,希律王未能認識聖嬰的救贖,反倒以為聖嬰會威脅其王位,以致於「心裡不安」,甚至「極其憤怒」。//

聖誕平安的奧秘
// 這就是聖誕的奧秘:一個願意來到我們當中,承擔我們一切軟弱和陰暗面的上帝。聖誕的奧秘揭示了緊繫著馬槽和十字架的一條直線:上帝的承擔的愛。這愛極其仁慈、永恆不變;這愛令耶穌為眾人的救恩毫無保留地付出;這愛使人可以在黑暗中得到光明,在患難中獲得平安。 // 「你(聖嬰)浩大,卻成為微小;你富足,卻成為貧窮;你全能,卻成為軟弱。」(教宗方濟各2013年聖誕子夜彌撒) // 這夜,上帝付諸行動與人同在,實現祂給予人的應許。這夜,永恆上帝成為一個幼嬰,給人類帶來新生命的盼望,創造主宰披上血肉之軀,承擔眾人的軟弱和無助。這夜,至高君王從寶座上下降到最卑微處,萬有的主在馬槽中誕生,成為貧窮人的朋友,原來聖誕佳音是屬於邊緣人的,難怪教宗方濟各稱聖誕為「貧窮人的節慶」。 // 通往權力的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通往承擔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願意的人也少。聖誕的奧秘蘊藏著一個進窄門的上帝:在萬有之上的創造主,卻自囿在馬利亞的子宮內九個月。他因此對所有跟從他的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 // 聖誕的奧秘是上帝自己,在愛的承擔和付出中,祂把自己賜給了人,這就是聖誕平安的奧秘。在聖誕的歡慶中,讓我們停止販賣政治的虛假平安,轉向上帝所賜的承擔和付出的平安。 // 如何讓聖誕的新生命和上帝所賜的平安常與我們同在?就是:讓飢者有食、裸者有衣、棄者有居、照顧病者、寬恕罪者、愛我們的仇敵,我們想要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待人。//

黑暗中的喜樂
// 將臨期始於黑暗(Advent begins in the dark)。將臨期在黑暗中宣告,黑暗不是永恆,黑暗必會消逝;黑暗不是上帝的創造,黎明即將到來。將臨期在黑暗中宣告一個喜訊:人在黑暗中不但可以有盼望,甚至還可以在「夜間歌唱」。將臨期第三主日的主題是喜樂(joy),但不可忘記的是,這是黑暗中的喜樂。人即使行過死蔭的幽谷,不但可以不怕遭害,甚至可以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這就是黑暗中的喜樂。 // 我們容易把問題簡化,我們往往在我們與他人之間劃出一道文化或政治的界線,然後決意把對方定性為敵人。我們以為戰場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在建制和民主之間、在勇武和防暴之間、或在市民和政府之間。但真相卻是,無論是對方或是我們,大家都是被佔領、被統治或被擄掠的。真正的救贖,不在於戰勝對方,而在於大家都從佔領、統治和擄掠我們的黑暗中獲得釋放。聖經有時把這黑暗稱為死亡,或甚至更直接地稱之為撒旦、那惡者。 // 看哪,冰雪開始融化,聖誕就快到臨。
- « Previous Page
- 1
- 2
- 3
- 4
- 5
- 6
- …
- 19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