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信仰 • 哲學
信在「佔中」(二):信仰的聲音
神學家必須緊記自己獨特的使命和角色。巴特雖然一手聖經、一手報紙,卻不容許報紙影響或決定他對聖經的閱讀和聆聽。
信在「佔中」(一):公共神學
教會應有自己獨特的角色和使命。無論在怎樣的歷史處境中,教會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獨特角色和使命。簡單來說,教會雖然處身大時代,但不應以時代為大!
耶穌如何看?
什麼是民主自由?如何防止暴君再臨?不如看看耶穌做了什麼。最後晚餐時,祂知道肉身生命將盡,祂起來為門徒洗腳,把猶太教奴僕為主人洗腳的傳統倒過來,以神之子的身分為他們洗腳,要門徒彼此相愛,還要地位最高的行僕人之禮。最後晚餐的最後活動,其意義非比尋常,為民主社會立了最高原則,為一人一票奠下最親切的典範。
殘忍的刑具
若教會應一味的講平權不講悔改,那我不知道這位議員認為,教會跟政黨實質上有什麼分別呢?若然講平等、「大愛」就夠了,那不如扔掉那殘忍、恐怖的十字架,好嗎?只要那幅政治旗幟就可以了。這回到開頭的問題︰你要那殘忍刑具做什麼?
聆聽:公共領域中的對談和互重
較諸思考或行動,聆聽似乎顯得被動,但卻具更深的信仰意義,例如,希伯來信仰的核心就是「示瑪」(שמע),即「聽啊!」,來自「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申命記》6:4)聆聽是容許對方說出他的心聲,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對方身分的肯定,更是對彼此差異的最基本接受。
禧年與自由市場的資源分配
數千年前寫成的利未記,竟然可啟發今天的富裕社會怎樣有效地分配資源,這對我們貧富極度不均的社會現象可說是一針見血。
反歧視,支持同性戀者公民權——跟進羅秉祥〈教會應雍容大度〉一文
不錯,西方確有歧視同性戀者,但事實是西方也出現不少逆向歧視個案。在雙贏精神下,反歧視,就是反所有的歧視;支持同性戀者公民權,就是支持所有人的公民權。事實上,把「逆向歧視」代入秉祥兄文中的「歧視」,所有的論據依然成立。 或許秉祥兄可以開始積極嘗試尋求爭持中的另一方對他這些話的支持了。
左翼先進的大同新世界
教會究竟正在阻擋那一條歴史的軌轍?那些深紅的左翼先進最終要構築一個甚麼樣的自由新世界?他們到底要將我們引向何往?是天堂?還是地獄?
沒有聖誕的假日,沒有耶穌的聖誕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後現代的Christmas確實可以是Xmas,Ymas,或Zmas,喜歡什麼,就代入什麼。真是一個Christmas,各自表述,各自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