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信仰 • 哲學
買櫝還珠
世俗人文主義無疑是當代重要的文化思潮,也是現代基督信仰最嚴厲的批判者,「批判地」接納友敵的諍言,是當代基督徒必須學習的屬靈操練。
教宗:我憑什麼論斷呢?
無論在貧民窟或在記者會,教宗方濟都是滿有智慧和恩慈的。傳媒的焦點顯然在「我憑什麼論斷呢?」,意圖把教宗的說法約化為「不可論斷同性戀者」的簡單資訊。 傳媒斷章取義可以理解,但學者和基督徒應全面理解教宗的話意,體會其中的智慧與恩慈。
地球另一端的皇族寶寶
向大家隆重介紹這三位美麗的初生嬰孩!他們的名字是Noor、Huda和 Fatima,都是最近在約旦的Zaatari 難民營出生的小寶寶。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英國社交網站特意在英國皇室寶寶出生的那天,報導他們出生。
信在「佔中」(七)︰選擇真理的自由
真正的對話應該包括分享、思辨和說服。這絕不是一方說服另一方的問題,而是大家在對話中都面對實在,並面對與之相符的真理,都願意被真理所折服。
信在「佔中」(六)︰持續的對話和聆聽
漠視差異,自然無需聆聽。不願意持續聆聽,自然不會對話。只有持續的對話和聆聽,我們才是真正有差異的多元社會。
詩騷李杜魂
華人教會確是時候需要認真思考信仰與中國文化文學的關係。近年香港教會特別是青年信徒熱心社會關懷,本是理固當然,值得欣喜,但港人那種實用主義的短視,卻容易使教會「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單單被動地為社會大小的議題所驅遣,而忘記一些可以存之更為久遠的事情。
信在「佔中」(五)︰快快地聽,好好地聽
現在應該是聆聽的時刻。聆聽就是尊重、給別人也同時給自己時間和空間,這聆聽本身就是公義。
信在「佔中」(四)︰貧苦者的呼聲
貧苦者雖一無所有,他們卻是上帝的民。他們的冤聲必引來至高者的公義。事實上,到上帝面前來喊冤申訴是貧苦者的權利,維護貧苦者應有的聲音因此是公義的重要基礎。
信在「佔中」(三)︰我的民
「國」和「民」孰重孰輕?聖經顯然把重點放在「民」上。以色列人的歷史顯示,厭棄上帝、遠離上帝話語的最終結果,可以是亡國,甚至可以是離開自己的土地, 但耶和華上帝仍然不會背棄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祂仍然會信實地保守祂的以色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