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活 • 教育
孩子你慢慢來
社會需要給予年輕人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長大、成熟。要容許犯錯,讓孩子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像花店的老祖母那樣責難年輕人,無助他們成長,對社會也沒有裨益。我們還要省思:為甚麼非得用一貫的方式行事不可?我們一定正確的嗎?
頭上那片天空
我們其實不知道所謂永久業權是騙人的局,我們只在這借來的時空行行走走,時間才是恆常的業主,掌管時間者才是我們的主人,祂沒有要我們當房產的奴隸,當權力者的婢僕,我們只要多點抬頭,就可從星空找回自己的尊嚴,因為我們的家不在發展商的圖則裏。
夢想:重拾教學的熱誠與意義
我們既然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只待我們能放下案頭無盡的課業,花點心思聽聽學生內心的掙扎與苦惱,給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在希望下成就自身的夢想,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滿足,也才是我們所堅持教育最大的目的。
4個孩子全職媽媽的20年環境保衛戰(下)
七十年代初期,基督教思想家薛華(Francis Schaeffer)在《污染與人的死亡──基督教的生態觀》裡,語重心長地警告教會界:“當教會錯過搶救地球的機會時,我們同時也錯失向廿世紀的人傳福音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教會在我們這世代裡顯得無足輕重,軟弱無能的主要原因。”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也說過:“如果你多方的傳揚福音,但絕口不談特別屬於你那時代的問題,那麼,你便完全沒有傳揚福音。” 這句話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
4個孩子全職媽媽的20年環境保衛戰(上)
透過閱讀,不僅讓陳慈美強烈感受到臺灣森林所遭受的迫害與土地倫理的淪喪,也開始促使她思考該如何進一步參與環境關懷工作。“我所受的科學訓練背景和信仰理念使我無法停留在維護家人健康的狹小範圍,因為我深刻地體認到: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是一種文化改造的工程,它與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判斷和世界觀等密不可分。”
這之後還有生命嗎——媽媽肚裡的對話
媽媽肚裡有兩個胎兒。一個問另一個說:“離開這裡後,你認為我們還會有生命嗎?”另一個回答說:“當然啦,為什麼不會呢?離開這裡後一定還會有什麼的,也許我們在這兒就是為了這之後的我們做預備。”。”“一派胡言!”第一個說,“離開這裡後當然就不會再有生命了。這之後還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呢?”
回顧中國歷史科與國民身分認同關係的發展概況
去年雨傘運動結束後,社會各界均著意思考為何有那麼多年青人勇於表達政治訴求? 問題出爐,答案紛紜。不少人士急於為問題開方把脈,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彷彿成為問題的靈丹妙藥。一時間,高呼檢討、強化中國歷史教育的聲音響徹雲霄。 雖然雨傘運動後檢討中國歷史學科的論述,有一定歷史根據,但假若認為國民身分認同其實是等同於愛國時,筆者深怕學科並未能勝任。
「斬腳趾避沙蟲」與關係撕裂之間
政治哲學家對於何謂公義,辯論了二千年。最重要是認識公平公義有多角度的多元思維,無論是家庭、公司和社會裏的糾紛,我們都要持開放態度,聆聽不同意見,提高對話的質素,精通妥協的藝術。
壞學生 vs. 好學生
當年的好學生們,搖身一變,大多變成了「友邦人士」,而當年的壞學生因為具有獨立思考、會懷疑、有理想、有個性的可貴品質,成為中華民族的進步的推動者。
比老鷹更快的田鼠
這是一個兒童不宜的故事,不是因為它特別的色情暴力,而是因為它描寫一個不適合兒童成長的社會。這個社會裏有名有利,有魔鬼,有官有商,有勞動人民,也有基督徒,你讀完後可以對號入座。只是不要給小孩子看,省得他們心中絕望。
- « Previous Page
- 1
- 2
- 3
- 4
- …
- 8
-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