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一條教育的窄路

面對國內既有的教育制度、模式,及其背後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家上學」看重孩子的成長過於成績,否定人生價值由分數、前途判定。與主流價值的對抗注定了這條道路的崎嶇,但選擇它的人卻深深明白行走其間的價值,其意義不會為外在環境、標準的變化而擱淺。

大陸高校的女神牌

高等教育市場化近三十年,學術研究與大學精神已被異化地面目全非,教授整日奔波于考評與項目之間,更別談研究學問與傳承精神了。如今,“女神牌”又將還未踏進校門的大一新生拉入市場化的鬧劇,高校市場化真是病入膏肓了!

直資 • 值支? (二):重塑教育使命

教育與世俗的產業不同,不可輕易隨波逐流,只重成果,不重使命。社會越是充滿競爭、高舉精英;政府政策縱然是倒行逆施,學校卻更應倒行逆「思」,拒絕一窩蜂地追求精英化的路線,持守「有教無類」的理想,顧念社會裡不同階層的需要。

支持直資,也反對直資

直資沒錯,只錯在借直資搞成績而非辦教育的校長,也不要盡信反對直資的老師,或許部分是尸位素餐,想保住份筍工的打工仔。

電影教育課

教孩子功課不如教他如何觀察這世界,而電影作品是非常好的材料。

直資 • 值支?(一)︰拉闊教育鴻溝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學校既然是孩子成長的搖藍,教育便應是社會集體的責任及承擔,不可讓基礎教育淪為跨代貧窮的催化劑。政府一方面花費大量公帑去扶貧,另一方面又大力推動優質資助學校直資化,容許直資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間接減慢了貧窮人藉著教育爭取的社會流動。從爭取社會公平和穩定發展的角度,這是倒行逆施的政策。

「自由教育」的不自由

「修辭學」原本是西方大學的必修課程,但隨著浪漫主義的崛起被取消了。現今西方教育更試圖突破文法的形式規範。但我們要問:人突破了形式規範,真就自由了嗎?文法是語言的內在邏輯,而人是必須用語言來進行思考的,若無文法規範,人還有可能理性地分析任何事物嗎?缺乏邏輯結構的語言,豈能讓人與人之間進行自由的溝通?

成就天才的父母

梁子宇的父親說:「要讓他內在的宇宙,大過這宇宙,才能有創造。」為人父母,也需要擁有這樣廣闊的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