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其實不是婚姻平權

同性婚姻根本不是婚姻平權,而是要改變婚姻的定義。試問,歷史中女性可享有選舉權的時候,哪會需要改變選舉的定義?或黑人可坐白人的巴士座位的時候,哪會需要改變巴士的定義?同性婚姻如果需要改變婚姻的基本定義,根本就不是平權。

在這裡尋找快樂

兩個作品,一個描述耶穌的死,是宗教中最黑暗、最絕望的一天﹔另一個描述的是現代個人主義所承諾的歡愉,是性愛的最高境界。兩個作品剛好形成極端的對立,但它們所描繪的是怎樣的結局?這一切最後是什麼?什麼才是快樂?

投入公共生活的信仰

教會的禮儀(liturgy),這字來自希臘文 leitourgia,原來意思是「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是泛指政治層面的服務。這意思似乎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教會禮儀不盡相同,禮儀多是指敬拜,對上帝的服侍,在教會內進行。但原來「對上帝的服侍」與「公共領域中的服侍」是不能分割的。

基督教學校 @多元開放社會

基督教學校堅持他們的信仰傳統幾千年來的價值,必會有些行為是不認同的,這不是歧視。若我們要營造多元社會,更應尊重不同傳統,也尊重教育本來的意義。

「愛鄰舍」的智慧

天主教神學家G. K. Chesterton曾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基督教不是教導我們愛人,而是要我們愛「鄰舍」呢。中文聖經和合本翻譯舊約律法中的「愛人如己」,其實原本都是「愛鄰舍如同自己」。為什麼基督教要刻意強調「鄰舍」?Chesterton 的解釋以及我自己最近的一些反思,令我感嘆聖經教人「愛鄰舍」的智慧!

我不是你的獎品,不是你的權利!—— 一名孤兒的心聲

如果你問一個等候被領養的孩子要什麼,他們只會給你一個答案︰一個媽媽、一個爸爸。「媽咪」和「爹地」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最先學講的字。孤兒沒有父母,他能夠被領養就是讓他終於可為這兩個字填上活生生的面孔。

地球另一端的皇族寶寶

向大家隆重介紹這三位美麗的初生嬰孩!他們的名字是Noor、Huda和 Fatima,都是最近在約旦的Zaatari 難民營出生的小寶寶。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英國社交網站特意在英國皇室寶寶出生的那天,報導他們出生。

婚姻平等?誰的平等?

隨著香港終審法院裁定變性人可結婚,以及這幾年外國不少地區陸續通過同性婚姻,我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士都認為,這就是所謂「婚姻平等」(marriage equality)的實現。我也發現,很多人仍對這席捲全球的「平權」運動有所誤解,以為只是擴展現有婚姻法例至適用於同性關係或變性人,就是如此了。

碼頭上的鄰舍

工人的願望,只是勞有所得,勞動得有尊嚴。聖經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就是連勞動的牲畜也有律例要保障牠們的尊嚴,更何況以上帝形象被造的人呢?聖經也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

殘忍的刑具

若教會應一味的講平權不講悔改,那我不知道這位議員認為,教會跟政黨實質上有什麼分別呢?若然講平等、「大愛」就夠了,那不如扔掉那殘忍、恐怖的十字架,好嗎?只要那幅政治旗幟就可以了。這回到開頭的問題︰你要那殘忍刑具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