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之創造

羅丹的「上帝之手」是「雕刻中的雕刻」,它正好體現兩種「創造」的未完成狀態:一方面,再現了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未完成的某個狀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上帝正在創造人類、但尚未完成的某一時刻。因此,這件作品體現出對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創造」和「上帝創造人類」未完成性問題的回應。

戰鬥與享受的信仰生命——路德遺像

路德認為世俗生活會戛然而止,死亡隨時將至,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享受上帝賜予當下生命的美好。路德的一生是辛勞顛簸的一生,它在當時曾激起政治和信仰上的憤怒和鬥爭,對後世的政治革命、宗教自由和現代社會影響深遠;而路德遺像則呈現路德個人信仰生命:沉著、安詳,享受當下世俗日常生活,並對永恆上帝恩典與應許的堅定信心與盼望。

相信,就看見了:哥特式大教堂藝術

教堂空間不再是天上聖城耶路撒冷的縮影,而是上帝臨在的神聖空間,人們用眼睛確認上帝的臨在,體驗與上帝在永恆空間的相遇。

信仰象徵還是普遍象徵?——科隆大教堂的里希特之窗

無論是被看作基督教信仰象徵還是普遍象徵,里希特的作品不僅為一座古老的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肅穆的天主教建築吸納了藝術的時代氣息,它亦挑戰了傳統信仰對待當代藝術的認識。

不再隱匿的救恩 ——林布蘭的“帶掛簾的聖家庭”

林布蘭的“帶掛簾的聖家庭”所使用的掛簾手法不僅分割了畫面象徵《舊約》的昏暗部分和象徵《新約》光照的部分,也區分了神聖(聖家庭)和世俗(觀者)空間。林布蘭深刻的神學理念也借此得到顯明:耶穌基督的到來打開了《舊約》時代至聖所的幔子,他是本物的真像、揭開了隱藏奧秘的事,他用自己的身體獻上永遠的贖罪祭,開啟了救贖的歷史,意味著人類歷史進入了全新的一頁。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受苦路

從耶路撒冷舊城通往各各他山頂的受苦路到歐洲信徒家鄉小山崗上的十架苦路;從戶外小山到教堂內部空間的行進、朝拜;從公共空間的宗教活動到信徒私密的個人祈禱,耶路撒冷的受苦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兩千多年來信徒心靈的朝聖之路。

將臨期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人們都是通過計數時間的方式期盼未來某一美好時間的到來。在西方,將临期月曆和將临期花環的宗教習俗讓信徒回歸信仰自身。通過每日打開將临期月曆上的窗戶,點上將临期花環上的蠟燭,信徒們閲讀、默想聖誕相關經文、禱詞,逐漸預備心,在歡喜中期盼紀念兩千餘年前、在寧靜安詳的伯利恆之夜救恩的降臨。

安息年

無論是道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原則,還是上帝命令人類“管理”自然所要遵循的原則,都指出對自然資源應"取之有度",即不能耗竭自然,應使之有喘息、生長的時間。

再議”廣場”——公共空間在中國

研究中國古城平面圖,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城市佈局中是沒有廣場的。中國都城規範地佈局在網格模式中,規劃者的任務是設計城市的私人空間,而不包括那些在歐洲政治與宗教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公共廣場,從而爲統治者製造一個穩定、有序與可控的城市結構。公共空間涉及個人與他人、團體間、及其與國家的複雜關係。各方都應共同擔負保證廣場安全與自由屬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