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八、Propaganda)

Propaganda無處不在,非常危險,要懂得分辨、批判和拒絕。怎樣辨別Propaganda?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兼聽兼看,所謂兼聽則明。如果你們不怕困難,想培養兼聽的習慣,達到知己知彼,可以選左中右媒體各一,每天花十五分鐘看這三個媒體的要聞報道,假以時日,就能敏銳覺察那些是Propaganda。

致畢業同學的最後一席話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教導學生虛懷若谷,懂得凡事以不同觀點考量,聆聽和接納不同的見解,原諒得罪我們的人,扶貧助弱,方正不阿,如果我們的畢業生只懂求個人利益,不會自問對別人和社群有何責任,我們還未算完成教育的使命。

從「港獨」說起,九七後香港教育的政治化

教育乃生命探索之道,凡與生命有關的,如對自己的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和人與世界關係的建立,對大自然探索和珍愛,對生命創造者的敬畏,都是教育的範圍。或許課堂範圍有所限制,但不表示在課堂外,在學校裏不可以談其他。例如九七前中國歷史科不會談四九年以後的中國,但在校園內談並不違法。既然當年的教育局官員能這樣開放,「只要持平」,可以談六四,今天為甚麼不可以談雨傘,談年青人對香港前途的期望,甚或涉及「港獨」?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感謝天主讓妳活到現在。自19歲「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發病後,醫生就宣告了妳的命運:因此,妳學會從終點那端回過頭來看生命,一切變得清晰,妳開始明白什麼對妳是最重要的,並且選擇去實踐它。

夢想:重拾教學的熱誠與意義

我們既然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只待我們能放下案頭無盡的課業,花點心思聽聽學生內心的掙扎與苦惱,給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在希望下成就自身的夢想,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滿足,也才是我們所堅持教育最大的目的。

回顧中國歷史科與國民身分認同關係的發展概況

去年雨傘運動結束後,社會各界均著意思考為何有那麼多年青人勇於表達政治訴求? 問題出爐,答案紛紜。不少人士急於為問題開方把脈,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彷彿成為問題的靈丹妙藥。一時間,高呼檢討、強化中國歷史教育的聲音響徹雲霄。 雖然雨傘運動後檢討中國歷史學科的論述,有一定歷史根據,但假若認為國民身分認同其實是等同於愛國時,筆者深怕學科並未能勝任。

壞學生 vs. 好學生

當年的好學生們,搖身一變,大多變成了「友邦人士」,而當年的壞學生因為具有獨立思考、會懷疑、有理想、有個性的可貴品質,成為中華民族的進步的推動者。

雨傘運動與教育

運動期間,不少社會賢達指斥通識教育科是推動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主要因素,還有人指由於中國歷史科的偏廢,導致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下降,結果成為他們參與運動的內在價值取向。 政改引來的問題若只推諉他人 (例如: 教育) 而忽略自身的反思與再啟蒙,誠非我城之福。一旦誤判因由只會令香港永無寧日,只有對症下藥才可落實一國兩制的構想。

從《連儂牆》看教育子女

教育兒女是家庭的事,是父母的天職,子女接受怎樣的教育、讀甚麼學校,亦應由父母決定,不應由旁人或政府代勞。惟有當父母不在或失職時,社會才應負起教育他們的子女之責任。

端祥學生眼睛,你會有新發現

評核成績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課程內容部份的反映,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生活體驗、處事態度、待人接物等也應該得到老師以至學校的關注。因為我城需要的人才應該要德智兼備,學會尊重、守時、體諒、欣賞他人應該是課程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