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四、昨日之怒)

上帝邀請曾經在死門關走回來的約拿思考的,其實是一個「終末之問」,情景與末日審判相似,許多人面對定罪和死亡,旁觀者感受到的是復仇的快感,或是一絲的不忍與悲憫?《約拿書》翻到最後一句都沒有交代,到底約拿如何回應上帝的「終末之問」,我相信這留白是故意的,為了讓那問題成為永恆的懸念,成為今天上帝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柔聲細語:「你這樣發怒,對嗎?」

聰明像蛇、純潔像鴿子

既做蛇,又做鴿子,只能以公義的方法追求公義。行公義的方法不應該違背所追求的公義,甚至更進一步,行公義的方法要與所追求的公義相符。

知行合一

當人處於爭議焦點,受各方勢力脅迫,在多重壓力下,並不把公義只放在嘴邊,仍能在真實處境中,把所申述的公義實際地活出來,這才能真的說是懂公義。因此,「行公義」的根本原則是「知行合一」,實踐的公義與我們聲稱的公義理念是相符的。

合乎聖經的時代呼聲

公民抗命及民主憲政或許不是聖經時代的基督徒會用以實踐公義的方法,但只要公民抗命及民主憲政不違反聖經的中心思想,並是當代信徒沿著聖經演譯的歷史軌跡而達致,就與聖經是相容的。

聖經的時代意義

無論經過多少歲月,即使山河都轉動了,人的本質仍然不會改變。什麼是公義及如何實踐公義,都必然涉及如何理解人的本質。從聖經明白人的本質,就更知道如何在轉變的世界中把信仰真實地活出來。

公義路上沒有敵人

在「行公義」的路上,只要我們不把其他人視為仇敵,就不用對自己要求那麼高,「要愛你們的仇敵」。但若真的要嘗試去愛仇敵,只要我們相信即使在現世未必能完全實踐公義,公義的神在終結的日子必會審判一切不義的,就可能覺得也並非是那麼難的。

愛與公義

「愛人如己」與「行公義」實是銀幣的兩面。「愛人如己」是視其他人都是如自己一樣,都是享有尊嚴的人。「行公義」是建立起公義的制度,讓人可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沒有公義的愛,不是真愛;沒有愛的公義,只是形式而非實質的公義。要「愛人如己」就要「行公義」,而「行公義」必是出於「愛人如己」。

民主與公義

「人有實踐公義的能力,使民主有可能,但人有行不義的傾向,令民主變得必須。」從人性的特性看,民主是當代基督徒追求的公義訴求之一,亦是基督徒在不完美的世界裏,所能有的最佳政制選擇。

咒詛詩與粗口文化

要真正瞭解咒詛詩篇,我們不能停留只停留在咒詛字句上,而是要更深入地明白發出咒詛背後的原因,看到咒詛的背後是詩人對神的公義得不到伸張而出的憤怒。 近年在城市中多了聽到人面對不義處境而發的粗口。我想,基督徒面對更大的危機,是抓緊說話的「聖潔」,針對粗口表面的文字,卻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不義。

「斬腳趾避沙蟲」與關係撕裂之間

政治哲學家對於何謂公義,辯論了二千年。最重要是認識公平公義有多角度的多元思維,無論是家庭、公司和社會裏的糾紛,我們都要持開放態度,聆聽不同意見,提高對話的質素,精通妥協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