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腳趾避沙蟲」與關係撕裂之間

政治哲學家對於何謂公義,辯論了二千年。最重要是認識公平公義有多角度的多元思維,無論是家庭、公司和社會裏的糾紛,我們都要持開放態度,聆聽不同意見,提高對話的質素,精通妥協的藝術。

我不抄捷徑

有位前輩肯定地說了一句:「在紛擾之中,你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消化了各方的意見後,做回你自己,因為那才是最真、最自然的角色。」我一直憑着她這句話,在金石良言和噪音之間,找尋和塑造自己的聲音,並保存從小建立的價值觀。不抄捷徑,短期內可能看似比人起步慢,但長遠而言,卻能熬出堅定的自信,體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貴和美麗。

不可止息的一團火

一顆清純的心、一扇打開的小門、一團不止息的火,時刻在最黑暗、最絕望的日子裏,導引我繼續感受、聆聽、寬恕、體諒和評估他人經歷變革時的失落和憤怒,並回復客觀和清醒的頭腦,繼續分析大閘外的局勢。然後,重新打開大閘,滿懷信心和鬥志再上戰場,作戰下去。

用態度改變世界

我們喜歡說「用態度改變世界」,意思不是高大空地泛指七十億人口的世界。一個人有正確的做人態度,先要改變自己的世界,生命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寫在《爭氣》開畫第一周

「一個人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其價值體系。有些人的價值觀來自無厘頭文化,有些來自現實的賺錢享受文化。「作為一個基督徒,我的價值體系必然以信仰為根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這句話正是我每天給自己的提醒,特別是最後兩句話,知易行難。

獨一無二

我希望經常見到自己的美麗── 心中那團火能燃亮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卻又不會失控燒毁大家!就像摩西在山上看見的那火,深深地吸引他,趨使他走近又不致把他嚇到。這火反而予他一份安全感去表達內心的怯懦,同時改變他,讓他確立使命,把獨一無二的潛能釋放。

《爭氣》,今年必睇電影

我在這專欄陸陸續續用了十年,說明舞台如何改變學生,但講歸講,我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載體去說明舞台的教育功能。現在我懇請全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去觀看由何靜瑩(Love Plus Hope)策劃、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得獎導演楊紫燁的紀錄片﹕《爭氣》。我被內容感動了90分鐘,流了不少眼淚。家有不安於位的小朋友家長要看;對頑皮學生束手無策的老師要看;對傳統教育已經心死的老師更加要看。

心胸的蛻變

在適當時候真誠說出「都是我的錯」,不是軟弱,更不是權術,而是讓勇氣、正氣、謙卑和包容,驅走大家心裏的晦氣、自我、傲慢和偏見。 誠然,我不能時刻保持這種大方、大氣的狀態,也不能經常冷靜承受對方的「無情」拒絕。我的心胸還是很狹窄,「工作不會做死 人,只有人事才會煩死人。」 弔詭的是,正正就是難熬的人事、難忍的冤家,才最能幫助我們磨練器量和胸襟(加上有智者不停在我背後發功),激發心胸的蛻變。

當實習生的學問

踏入六月,不少大學生相繼投入暑期實習工作。大家會抱着什麼心態體驗真正的職場呢?無論你是一個實習生,還是全職雇員,成功秘訣都是一樣:態度就是一切! 我從實習時代開始,就學懂不做職場上的「怨婦」:我不埋怨別人輕看自己,也不投訴工作沉悶。只要在小事上忠心,更多的大事就會接踵而來。

到老撾考察人生

Sam和我們一樣都是為了追求一個夢想,那怕要投身一門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行業,使命和志向卻賦予大家一種傻乎乎、不合情理的幹勁,從零開始學習,即或遇上困境,還能抱着積極正面的心態,迎接每一個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