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嘉瑩︰老人「家」

A sign warns motorists to be aware of elderly people crossing a road in London November 29, 2005.

根據2012年香港政府統計處推算,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2011年的13%顯著上升至2041年的30%,即每三個人便約有一人為長者。香港以外,世界各地不少國家也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有政府鼓勵生育或吸引合資格的移民;有的推動長者就業或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也有政府推行不同形式的退休保障,增加社會福利援助等。

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財政壓力,德國政府近日更開始出「輸出」年老、患病的人往東歐及亞洲國家尋求長期照顧及護理;香港也有為數不少的長者隻身北上養老,以致政府需要批准居粵長者領取生果金。這些「失去個人特性」和「去連繫」(depersonalized and disengaged) 的處理方法雖然減低社會的經濟成本,卻產生不少問題和爭議,值得深思。

在聖經中,白髮是老年人的尊榮(箴言二十章29節),年長的不是負累,而是結滿生命果子的智慧寶庫,尊重和照顧他們不是因為他們的功用,而是因為他們是社群中尊貴成員。基督教是個著重關係的信仰,首要的誡命是要愛神,其次便是愛人如己。人在他者身上才可發現自己,在關係中才可得完全。

以關係的視窗看世界,讓我們不是看見自己而是別人的需要、不是著重權利而是義務、不是疏離而是共融,明白顧恤年老、照顧長者是社群的共同責任,也是健康社會的重要元素。一個社會的富裕,除了以國民收入去衡量外,也要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對於大部份長者,一生最親密和持久的關係都是在家庭裡。中國傳統社會很重視世代相傳,家庭是社會的核心,互相照顧是彼此的義務和祝福。但經濟發達了,跟父母同住成為不合時宜,加上子女工作時間長,不時要往外地出差,連探望家人也可能被視為兒女額外的「責任」或奢侈品。經濟環境是改善了,家庭關係卻因此變得疏離。

中國政府最近立法規定子女要定期回家探望父母,聽聞以後心裡除了感到可悲外,此政策的出現也反映出老年化現象及空巢老人問題的嚴重性,以致政府要立法干預。照顧長者不但是道德倫理的問題,也是社會、經濟、民生持續發展的問題。

聖經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這是帶有祝福的誡命。提摩太前書五章8節更囑咐信徒要看顧自己的親屬,尤其是自己一家的人,看顧不單是實則的照顧及供養,也是彼此的關係;不單是「所作」的行為,也是其「所是」的關係 (not just the doing but the relational being)。

「老人家」是我們對老年人的尊稱,沒有甚麼比給老人家一個有情義的「家」更可貴。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的良方,可能不是「大政府」(Big Government) ,而是「大家庭」,(Big on Family):推動以家庭為重的政策,建立融和的跨代關係,不但使老有所依,也讓老人家有尊嚴地貢獻社會、成為家庭的祝福。

「家」不是指那外在的物業,一家人也不一定要住在同一屋簷下。 「家」是一份關係,愛的恩情,給老年人一個真正的家,視他們如家中之寶,比一切社會福利更為珍貴。

Leave a Reply